城隍廟前街


迪化街一段
迪化街一段74
1F 湖廣
2F 月老文創
城隍廟前街
迪化街一段七十二巷
迪化街一段72
花旗坊
九龍閣美術館

3 逸境 日本浪越指壓
5 坤記布行
7 嫈嫈
8
9天悅藝文空間(2018.6-)
共好空間+剛好肥皂(2017-2018)
剛好肥皂(2016-2017)
10號  
甜心咖啡(2014-2018.1)
11

建安堂
12 1F 慶珍行
12 2F 小清新塔羅/巾勝布行
13
14 餅乾打人(2019.12-)
椰堡椰子油(2016.9-2019.9)


16 雲彩軒禮品店(2016-2021.7)
15-1 舒喜巷(2016.6-)
15
18
17 印度文化市集(2019.5-)
維弘布行
20 豐利中藥行
19
22 花旗蔘中藥
21 鴻龍中藥行
24 摩登沙龍
23 1F 香手捻咖啡店(2017.10-2021.8)
23 2F 億台布行
26 金鋒蔘藥行
西寧北路79
納豆劇場
28
30
32
西寧北路77 小木偶工作室
西寧北路


城隍廟前街

  城隍廟前街一名,可於1895年繪製的「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」窺見,為當時連接碼頭河運與霞海城隍廟的重要幹道,此範圍即現在的迪化街一段72巷,在清朝時,地名的產生充滿了地方性,如同葉光毅在《空間政治經濟學》所說:文化則是由「社會史實」、「歷史價值」兩部分組成,街道名稱的出現,也反映了當下的時空背景。例如以地景作為街名的「港邊街」,以商行作為街名的「建昌街[1]」,以及以廟宇作為街名的「媽宮口街」、「城隍廟前街」。


1- 11895年城隍廟前街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「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」

  從1918年開始,進春茶行的創辦人周卯在現址西寧北路79-1號此處設立了製茶廠,城隍廟前街便慢慢出現高樓建築的樣貌。城隍廟前街處在地利之便,一方有城隍爺當靠山,另一方則有「港仔溝」(今西寧北路)利於通往淡水河進行進出貨的貿易。因此在這周遭也形成了輔助貿易相關的產業,在西寧北路上便有製作木箱的工廠,而在城隍廟前街則有以鐵皮刻字的工作室,透過刻字的鐵皮,可以讓木箱印上貨品資訊,以利出貨。

  城隍廟前街相較於鄰近的迪化街一段46巷、32巷、14巷及南京西路239巷,除了是地圖上最早被記錄的街道外,其一直是充滿者生活性與具有差異性的產業進駐,從過去有與性產業相關的花柳科診所與茶店;有生活性的理髮店、小麵攤、書局;有職人如車木工廠、服裝訂製;有與廟會相關的如製粿、捏麵人、匾額刻製、木雕等;也有大稻埕富有盛名的產業如茶、中藥、南北貨與布業的進駐。

  後來布業越來越興盛,從永樂市場做為同心圓的中心,慢慢向外擴張,從城隍廟前街,向46巷、32巷、14巷及南京西路239巷發展。永樂市場主要做為門市零售的地方,而巷子間的空間則是屬於中盤商做批發或是倉儲的地方。在極盛時期,城隍廟前街幾乎都由布業掌管,佔了半數以上的店面,而由各地來批貨的商人與布商成交後,中午便一起開心的吃飯,故城隍廟前街後續也有熱炒店的進駐。

  後來中國於1988年發布了《國務院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》,開放台灣工廠進駐,讓加工、製造業外移,致使布產業逐漸流逝與不景氣,店面也逐漸縮編或賣掉。過去布行在廟前街多為一樓與二樓的商業空間,如今以二樓為主,一樓則用來出租。

  2010年左右,迪化街的房子因受保存而開始逐漸翻修,此時可見到「建安堂[2]」與「三銘藥房」兩間店搬至廟前街,後來翻修完畢後,建安堂則繼續留在廟前街,將原本翻修好的空間出租,而三銘藥房則搬回到原址。2010年可見到開始有異質性的產業進駐迪化街,如「小藝埕」及「意思意思懷舊雜貨[3]」,2011年出現了「福來許」,隨後這波風潮也延燒至廟前街,2014年由在地人開設了「甜心咖啡店」、「幸福甜品茶米露」,亦有外地人來此開設「破朽古著店」,接著有了社規師的進駐,協助籌辦真愛72巷聯誼會,加速了巷內居民間彼此的認識,過去不曾有話題的人終於有機會齊聚一堂,辦理了巷弄尾牙與街道綠化,讓廟前街逐漸有了新生命。2016年則進駐了「雲彩軒禮品店」、「剛好肥皂店」、「舒喜巷工作室」及「椰堡椰子油店」。讓廟前街有別於過往都以布業為主的樣貌逐漸年輕化,也點亮了因產業流逝而逐漸昏暗的巷子。



[1] 建昌街為板橋林家的林維源與大稻埕李春生合資所設立的建昌公司,在大稻埕闢建建昌街給外商居住使用。
[2] 建安堂原位置在迪化街一段68號,因原空間整修搬至城隍廟前街。
[3] 原位置在迪化街一段1414號,因1414諧音像是意思意思,故取名之,後來於2014年搬離。

本文引用自:《大稻埕城隍廟前街-從傳統空間到異質空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