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喜巷光河計畫| 淡水河邊 那些人的夢想旅圖


2016年「舒喜巷」團隊推展「光河計畫」,以台北老城的夢想之旅為實踐方向,向台北歷史人物與事件故事為學習榜樣,於市集活動中看見台北人的生活記憶與職人生活。活動將沿著淡水河流域展演,從上游到下游遊歷台北老城的人文場域,從中發現藝術、味道、老空間,看見淡水河流域的老城光芒。

採硫遊歷
清朝福建官員郁永河個性喜好遊歷,因一次福州火藥庫失火造成硫磺與硝石急需,在1697年〈康熙37年〉負命來台北北投開採硫磺。隔年回到福建的郁永河寫下《裨海記遊》一書,詳盡描述在台9個月的工作期間所見所聞,而本書詳細記載台北淡水河流流域周邊地理的專書,為台北人留下珍貴的平埔人文史料。

武朥灣社
18世紀的凱達格蘭族武朥灣社是北部平埔族的總社,位在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會處的港仔嘴〈板橋江子翠〉,在當時帶領北部平埔族走入最興盛的時代。武朥灣社在約1797年移入,陸續整合新店溪下游萬華的「雷裡社」)及新店溪上游中和、新店的「秀朗社」。當時的頭目家擁番屯兵壯勢,立頭目旗桿,河岸有自己的碼頭可供族船停泊,不像是其他平埔族的遺落,武朥灣社頭目家族與漢人招贅通婚,以「吳陳」為姓,於在地設立大廟,持續刻劃平埔輝煌史。

霞海城隍
1853年的台北發生嚴重族群械鬥,信仰霞海城隍的艋舺八甲莊同安人被三邑人突襲而落敗,不得不帶著神像逃往大稻埕避禍。霞海城隍廟於1859年於南街(迪化街一段)重建,該廟除了是在地守護神,也是精神寄託。隨著淡水河河道淤積,大稻埕成了海外南北貨集散地,加上茶葉、花草生意的品牌化外銷,大稻埕人成了台北富裕的象徵,也在文化軟實力上,發揮了強大影響力。

滬尾馬偕
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馬偕博士在1872年來到了台北滬尾〈淡水〉宣教,他以「旅行」概念做為宣教的利器:以「配藥」而旅行,從中改變個村落的醫療;以「傳福音」而旅行,一人一人地分享拯救好消息;以「訓練年輕人」而旅行,他總利用機會教導學生知識;以「派任」而旅行,把已經受訓的在地人幫手派到各教堂服務。馬偕博士在台北建構了一個堅實的基督教會,也留給台北人一個值得效法的圓夢實踐方向。
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