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稻埕似潤餅 捲起戶戶家族味




文/ 黃飛霖

潤餅是每個人心中的美好滋味,兼容並蓄創造了多元的形式,傳承千年一代又一代。大稻埕老城區有豐富食材聚集,「潤餅」所蘊含的包容與融合,可以說明大稻埕這塊方圓滋味。

18世紀中葉,台北盆地經歷一場牽動群族命運的械鬥事件,來自艋舺的同安人因為戰敗帶領族人避走艋舺,最後落腳大稻埕,以此泥濘地為根基,開始起家立業。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,淡水河航運直抵大稻埕,自此帶動北台灣物產外銷,同時也引進全球的商務,大稻埕逐漸站穩腳步,奠定了一府、二鹿、三大稻埕的新時代。


在這裡,除了泉州派系的同安人,也融合了來自板橋的漳州人,齊同謀略市街,而此時貴德街進駐各國駐台大使館,也吸引來自各地經營茶葉、中藥、布品、南北貨的貿易商駐點,繁榮景況達到鼎盛。

以城隍廟為中心點發散,周邊商店代代興盛有其獨特的魅力,在這個商人群聚的老城區,過往吃潤餅的時機不在清明,而是在尾牙或除夕夜,菜色擺盤分碟,雅緻為感受,以此佳餚犒賞家族成員與四方職工。



在大稻埕沒有以哪一款形式的潤餅食宴為正宗,每戶人家各具獨門配法或手路藝感,好比如有在蔥蒜苗末刨絲分段做盤菜,或是以自家店鋪的乾貨加熱烹煮為配菜,近來比較普遍聽聞是以高貴的烏魚子煎烤後切片為餡料之一。二戰前後有大量福州人來到大稻埕,他們也帶來了福州式的潤餅吃法,據在地王家口述,長輩喜歡年節手作燕餃,以羹湯佐配潤餅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走入大稻埕尋常小巷,在靜謐地時空下突然想起十餘年前出訪福建泉州拍攝潤餅紀錄片,於同安一戶常民人家享用潤餅家宴,該戶人家姓王,掌廚者是王阿姨,她和我說,他們家的潤餅是以油飯壓底,吃起來非常豪邁,也非常有飽足感,這與在台北的部分同安衍派家庭吃法相近,讓人感覺潤餅文化基因的牽絆仍然存在。


此次舒喜巷有幸受林語堂故居之邀,特以大稻埕為展演舞台,推廣這個老城區的潤餅行旅,為大家介紹屬於大稻埕兼容並蓄的在地口感。大稻埕北街在過往為南北貨集散地,是台北傳統庶民生活的發源處之一,2019年閑情生活節,透過大稻埕打石巷內的吳家潤餅,捲起屬於在地的春天滋味。


4.13 Sat. 14:00-16:00
喫潤餅‧講阮的故事──大稻埕巷子內潤餅私房會
家屋主人|大稻埕打石巷吳家

大稻埕北街在過往為米糧大批發,是台北傳統庶民生活的發源處之一,透過打石巷內的吳家潤餅,以春食捲起在地回味。(含品茶、大稻埕導覽、潤餅饗宴活動,需事先報名)


家宴主人|大稻埕打石巷吳家
費用|300元/人,限額20
地點|愛寶堡
報名|已經額滿




.指導單位| 東吳大學 台北市文化局

.協辦單位| 士林區公所 吉剪 花 唭哩岸文化工作室 愛寶堡